培养孩子自律的八个方法美篇

时间:2024-05-09 00:12:23
培养孩子自律的八个方法美篇

培养孩子自律的八个方法美篇

培养孩子自律的八个方法美篇,自律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自律的的习惯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培养的一个自律的习惯很重要,下面介绍培养孩子自律的八个方法美篇。

  培养孩子自律的八个方法美篇1

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其中的“自”和“律”都很重要。

过去,中国家长们很重视“律”,就是给孩子定规矩、严要求。现在的一些家长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自”,一味地给孩子自主权和自由,放养,认为只要顺其自然,孩子就会长好。

这两个极端都很片面。如果只强调“律”,就很容易让孩子不快乐、有逆反心理。同时,由于大人主动、孩子被动,孩子是在大人的监控和管制下去行动,实际上恰恰失去了锻炼自我约束能力的机会。

一旦离开了大人的监管,有的孩子由于惯性、由于听话,能继续表现好;有的孩子由于被压制太久或有逆反心里,就需要更多的放松来平衡一下。因此很多时候,这样的管教可能只培养了孩子的忍耐力、专注力和韧性,并没有培养真正的自律能力。

而过于强调给孩子自由,对孩子大撒把,那结果似乎更糟。美国等西方国家已有类似的教训。

曾经,美国的妈妈们给孩子上早教课、让幼儿学语文数学知识的风气不比我们逊色。在很多地方,5岁的孩子要参加智商甚至情商测试,为的是能进入优质的私立小学,或进入天才班。我听说过有30个月的幼儿为了进好的幼儿园而参加智商测试。为了通过这些考试,妈妈们以各种早教课程和学习软件来武装自己的宝宝,搞得孩子很忙。周末带幼儿上早教课,这是我们都很熟悉的景象。

后来,大家发现孩子们压力太大,不快乐,于是提出要让孩子自由,让孩子不去学什么,单纯地玩,尽情去have fun。


  

到现在,我们正在推广“爱与自由”的同时,西方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也在反思。一位英国的专家说,现在这么多孩子被确诊为儿童多动症,其中的一些孩子只是因为他们在幼儿时根本没有机会学习怎样去自我约束!

美国丹佛大都会州立学院的心理学教授德博拉.莱翁和艾琳娜.波卓娃博士在90年代研发了一套学前教育课程,叫做“心智工具”(Tools of the Mind),着重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以及其他“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这套课程在一些幼儿园实践后,效果好得惊人。在幼儿园的课堂上,心智工具班级的孩子表现得积极而有序,好像他们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实施一年之后,在全美学力考试中,语文成绩方面,传统教学法的孩子只有一半人数能达到“熟练”等级,而心智工具的孩子有97%达到“熟练”等级,平均成绩高出整个学区平均分20多分,尽管很多孩子都来自贫困家庭或是母语不是英语的家庭!

这个课程效果之好,使得学者们想进行对照研究都成为不可能:因为幼儿园园长们认为,剥夺对照组的孩子们接受这个教育的机会,是不人道的!

而其他一些研究也表明,自制力比智商更能预测未来的学业表现。其中一项研究有这样的结果:智力和自制力都处于平均水平以上的孩子,数学成绩优秀的概率是那些单有高智商孩子的三倍!

这些研究,让我想起多年前在英文教材中看到的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研究者给一些四岁的孩子每人发一个苹果,然后告诉他们,如果你们能忍着不吃这个苹果,那么过一会,你们还会得到另一个,作为奖励。在研究者离开的时间里,有的孩子忍着不吃,有的孩子忍不住吃了。若干年后,实验者对这些已经长大的孩子进行追踪调查,发现能忍着不吃的孩子,无论是工作还是其他方面,都更有成绩,情商也更高,而那些不能忍耐不能克制自己的孩子,他们的人生命运就不那么乐观。

自律能力、自制力,而不是智商,将决定孩子的学业、乃至他们的一生是否成功与幸福。

对于我们来说,这似乎不是什么新闻,但对于崇尚自由的美国人来说,这却是重大发现。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很推崇忍耐、克制这些品质的,比如,“克己复礼”、“存天理,灭人欲”……这个“灭”字听起来有点吓人,其实就是强调要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是古代君子的一大特征。过去曾有一首歌,叫《跟着感觉走》,之所以那么流行,就是因为它对传统的观念有点小小的颠覆,人们很享受这种观念上的解放。

而美国文化则很不同。他们几乎是鼓励冲动、鼓励张扬,鼓励一个人听从自己的直觉、冲动和欲望。美国年轻人如果说另一个人很“spontaneous”,指这个人跟着感觉走、想到哪就做到哪、常有难以预测的举动,那么这通常是褒义的描述,这是个招人喜欢的性格。

很多人现在想法比较西化,对于孩子也常有类似的看法。有时人们认为,一个能克制冲动的孩子太老成、不像孩子,而那些无所顾忌、行为放肆的孩子反倒被认为是有孩子气,是活泼的、有潜力的。

而现在的这些研究提醒了我们,不要矫枉过正,要向传统回归一些,要对自制力和自律重新重视起来。

孩子的自律能力该怎样培养呢?

在我看来,狭义的自律是指自制力,就是克制自己想做什么事情的冲动、或是让自己去做不喜欢做的事情的能力。而广义的自律则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自我评价能力、做计划并监督执行的能力,等等,相当于自我管理能力。这里面不只需要单纯的自控力,还需要其他复杂的认知能力。

狭义的自律、自制力、自控力,是怎样做到的呢?

我们可以想想自己的情况。我们成人是怎样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的?是什么使得自律变得可能,变成现实?

我想,这里面关键不是自己的忍耐度如何,而是在于我们有多大的自觉和主动性,在于我们主观上认为这个控制和忍耐有多大的价值,也就是说,我们自律的动机有多强。

举个妈妈们都有体会的例子:我们都曾有想买衣服的冲动,有时这种冲动会变得很强,变得不那么理性了。我们是怎样克制消费冲动的呢?女人们想过很多办法,但是怎样都会有波动,有反复。情绪一起伏,买衣服的冲动就高涨起来了。但是,很多妈妈一有了孩子,这种买衣服的'冲动一下子就降了很多。我想,这可以很生动地说明,忍耐的力量是有限的,是不可靠的,而自律的动机才是更关键的因素。当我们少买衣服的动机变得足够强大,那么这种克制就变得不难了。

同理,“克己复礼”、“存天理,灭人欲”,如果我们很认同“礼”和“天理”的价值,那么做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这一点,从理论上也可以找到依据。神经学专家们发现,积极的大脑能更好地运转,信息传递更快。内在动机对于提供注意力和自制力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反思,为什么按照传统的、重视忍耐和克制的方法去训练孩子,结果有时却不好呢?我想,主要原因就是在这个训练中,孩子缺乏自觉性、缺少强大的动机。当孩子是被逼着去忍耐、克制的时候,他不是在自律。那相当于我们不买衣服只是因为兜里钱不够,我们的心仍然留恋在逛街或是逛网店的事情上。一旦条件改变,有 ……此处隐藏2645个字……里,即使下课休息也不是单纯地跑出去疯玩。老师要求孩子对休息时间也给出个大致的计划,去玩什么,打算怎样玩……

在当前这种环境里,当孩子们被电视、电子游戏、文化课、艺术体育训练所包围的情况下,像心智工具这样的,能让孩子在游戏中开心地、主动地训练自律能力的方法,就显现出了特殊的意义和效果。

而游戏中所训练出的自律能力、自制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等,远比学到的一点文化知识更有价值,更值得占用孩子的宝贵时间!

对美国的这个学前教育项目的介绍,可以让我们的家长学到些什么呢?

我想,我们虽然不一定能左右幼儿园的课程,但是其中很多是我们家长可以在家里跟孩子做到的。

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养成做计划的习惯;可以在家里跟孩子玩模拟游戏,并增加难度,训练孩子克制冲动(当然在家里的难度更大);可以让孩子自己评估自己的作业或作品……总之,我们明白了心智工具的原则,就可以发挥想象力,创意出种种能让孩子控制冲动的好玩的事情。

另外,现在很多家长都很向往那些以爱和自由为理论依据的儿童之家,很多家长认为,好的幼儿园,就应该能让孩子在那里随便玩,不受任何拘束。我想,好的儿童之家应该是既给孩子自由,同时又给孩子足够的自我约束的机会。但是我在本地看到的个别的儿童之家却是自由有余、约束不足,令人担忧。

现在想想,传统的幼儿园里,或许孩子的自由度和自主性都不够,但是如果只让孩子随便玩,不给孩子相应的约束,或者不给孩子提供自我约束的机会,那么这对于训练孩子控制行为、克制冲动的能力也是不利的。

我们家长所能做的,就是根据孩子的性格、根据幼儿园的教学风格,来调整在家里的训练侧重点。

最后,作为孩子家长,真的希望中国的学前教育专家们能在课程设计上多做研究,多注重能力的培养,希望幼儿园既不要为了迎合市场,搞幼儿教育小学化;也不要以给孩子自由为名,放弃教育的责任。

  培养孩子自律的八个方法美篇2

孩子哭的时候,妈妈们都会比较着急,想尽千方百计去哄孩子。但有时候,不要太在意宝宝的哭泣反而能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有两个宝宝,虽然他们的年龄相同,但表现出的行为和性格却大相径庭。第一个宝宝,他除了在智能发展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外,性格与行为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品质与习惯,特别是在与妈妈的配合行为方面做得十分好,如果妈妈要暂时离开,让他独自呆一会时,会告诉他:当表上的时针指向某个数字时,妈妈就回来了。这位宝宝会十分平静地接受,没有丝毫的胆怯与不安。

哭也没用,妈妈不相信眼泪

这位宝宝的妈妈在介绍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方法时,特别谈到对于孩子自律行为的培养。在宝宝七八个月时,这位妈妈已经开始认真地培养孩子按照规则约束自己愿望的良好习惯了。

那时如果带宝宝去超市,宝宝会拿一些喜欢的玩具抓在手里玩。妈妈允许他在超市里时玩这些玩具。

但要离开超市时,妈妈就让宝宝把手里的玩具放回去。即使宝宝不愿意,妈妈也坚持,告诉他:只有妈妈交了钱的东西,才能带走,不交钱,就不能把玩具带回家。再大一些,妈妈就要求宝宝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分给家里其他人吃,如果亲人不在,也要求他留下来。

同时要求宝宝自己按照与妈妈约定好的时间看电视、约定好的时间去玩、或约定好的计划购买宝宝想要的东西等。妈妈坚持并遵守这一约定,即使宝宝忘记了他想买东西的约定,妈妈也会提醒他,并按计划带他去买回来。

久而久之,宝宝习惯于这种约定的方法,很多自己要求自己的好习惯就建立了。如:说好只看十分钟的电视,到了约定的时间,宝宝就会自动关上电视。即使大人不在跟前,他也一定会这样做。

同样的约定方法,妈妈也用在对宝宝行为的要求方面。妈妈不允许的行为,如果提出了要求,妈妈就一定要坚持,不能出现前后要求不一致的做法。由于宝宝已经习惯于相信妈妈的话,因此对于行为方面的要求多数会按照妈妈的指示去做,但一定会有反抗的情况出现。

当宝宝出现情绪激动地反抗,以哭闹来坚持不合理的要求时,这位妈妈并不妥协,既不与宝宝一样情绪化地责骂他,又不以冷落来处罚,而是十分幽默地以宝宝平时最喜欢的点数手指的游戏来强调自己的要求,她一边用单手点数手指,一边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哭、也、没、有、用,妈、妈、不、相、信、眼、泪。”当宝宝看到妈妈的幽默与她在学自己平时的方法时,往往就破涕为笑,不再闹下去了。


  

输给宝宝的眼泪,阻碍宝宝能力发展

第二位宝宝,他随时都会以激烈的方式表达强烈的个性愿望。无论外界谁提出约束他的要求,只要不合他的意愿,就坚持不做,并且会以哭闹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认真观察一下妈妈面对宝宝哭闹时的处理方法,或是束手无策地妥协,或是与宝宝一样情绪冲动地责骂,结果可想而知,只能使宝宝的这种情绪与行为方式愈演愈烈,并逐渐形成习惯。

这种强烈的情绪反应让宝宝身边的教育者感觉很头痛。他的配合行为少而反抗行为多,既影响他的性格成长,更影响他的能力发展,因为所有的学习过程都会伴随着对他人的观察、领悟与模仿,他的不配合行为严重地阻断了学习过程的这一基础,也就无法达到高效益的学习。相信每一位妈妈都希望像前一位妈妈那样,帮助宝宝建立起良好的性格品质。

做“不相信眼泪的妈妈”其实没有秘诀,能做到以下几点就行:

1.与宝宝建立一种十分信任的关系

妈妈相信宝宝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只要方法得当,宝宝就能够很好地完成妈妈希望他做到的.自我约束的任务。

同时,宝宝也与妈妈之间达到十分信任的程度:宝宝相信妈妈所说的话,即使妈妈离开这样的为难事,宝宝也相信妈妈的话能够给他安全感,而不至于感觉害怕。这种高度的相互信任感,正是心理学认为的最佳亲子关系――安全型依恋关系的表现。

2、妈妈要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并且前后一致地坚持标准

妈妈的坚持是在持续地鼓励宝宝进行自我管理的努力,这种坚持过程既包含有对宝宝所取得成绩的关注与肯定,也包含对宝宝无理要求的拒绝和惩罚。特别是后者,往往是妈妈不易完成的,但也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当宝宝不合理的愿望很容易实现时,就会认为这是应该的。当家长向孩子的无理取闹投降的时候,实质是在教孩子把自己的精力用来控制那些照顾自己的人,而不自己照顾自己。要为孩子设立界限,让孩子品尝自己行为的后果。但设立界限不是情绪冲动的后果,而是智慧、经验和爱心的过程。

3、要有约束宝宝不合理愿望的技巧

看看第一位妈妈的方法,就在告诉我们一个十分成功的经验:在宝宝哭闹或情绪激动时,平时所用的讲道理等方法都行不通了,这时最好是利用宝宝平时喜欢的游戏方式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平息他的情绪波动,同时坚持告诉他妈妈的要求不能改变。

这样做的过程,既能避免妈妈与宝宝间的情绪冲突,同时也让宝宝感受到妈妈的冷静、智慧与承受困难的态度,这无疑是给了宝宝一个榜样的力量,会有效地平息他的情绪,学会控制自己。

《培养孩子自律的八个方法美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