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歌背诵

时间:2024-12-10 13:51:23
24节气歌背诵

24节气歌背诵,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古人根据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指导农业生产不误时节。下面来看看24节气歌背诵。

  24节气歌背诵1

二十四节气记忆口诀

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计算时令变化的,一种十分独特的历法。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气候,把每年进行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

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含义如下:

1、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2、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3、惊蛰:蛰,藏的意思。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以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进入春耕季节。华中农说:“过了惊节,春耕不停歇”

4、春:春分恰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天文学上划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这个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6、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说。

7、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田间治理日益繁忙。农谚曰日:“立夏三朝遍地锄”。

8、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9、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10、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天文学上划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11、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治理。

  

12、大暑:时正值“中伏",国大部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时期。

13、立秋:我国惯作秋季开始,预示着天气转凉,植物结子,秋收季节即将来临。但立秋后暑气并未散尽,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在后头。

14、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暑气这时而止矣。"此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15、白露:气转凉,昼温差大,地汽上容草木结成色露珠,故得名白露。

16、秋分:秋分与春分这一天一样,太阳又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秋分这天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可以说是名副实的秋天。

17、寒露:气温续下降,天气明显转凉,早晨和夜间地冷露凝。我国的大部地开始进行秋收秋种。

18、霜降:《月令七十二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表示泛博中原地区开始有霜。

19、立冬:为冬季开始的节气,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20、小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十月中,雨下而为冷气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时黄流域般开始下雪。

21、大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大者盛也,这时而雪盛矣。"此时的气较前更冷,降雪的次数量也将增多22、冬至:与夏相反,北半球冬时白昼最短,日照物影最长,黑夜最长。冬昼就天地长了。北方民间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23、小寒:是一年中温度已到严冬节气,这时正值"三九"前后,我国大部地区天寒地冻,进入严冬时期。

24、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期,相对于小寒来说,标志着严寒的持续和加剧。《三礼义宗》日:“冷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24节气歌背诵2

传承了上千年的“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

南宋诗人陆游的《时雨》诗云:“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诗中描写的是农民在芒种耕作的情形,从中可以看出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性。

事实上,节气诞生于2000多年前,在劳动人民的摸索和改进下,才有了如今的模样。

农事催生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西晋哲学家杨泉在《物理论》中记载:“畴昔神农始治农功,正节气,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立历日。”这番话说明设立节气的初衷就是为了“治农功”。节气以一年为基础,约15天为一节气,划分的24个不同的节气。

春秋时期,五经之一的《尚书》有尧帝命人“四仲中量”的典故,确立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等节气。在《管子·轻重已》中,又增加了“春始”、“夏始”、“秋始”和“冬始”等节气。时至战国,《吕氏春秋》将节气增加到22个,节气初具雏形。到了汉初,《淮南子·天文训》增补了小满和大雪两个节气,形成了完整的节气系统。

西汉著作《周髀算经》有8节专门介绍了二十四节气,探讨四季更替造成的物候变化,总结感观认知的理性次序,通过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生产的结合,指导农民适时生产。二十四节气的出炉,是古代农业社会征服自然的有益尝试。

从各个节气来看,也能窥探它对自然变化和农业生产的解读。四立说明四季的到来,春分和秋分代表昼夜平分,夏至和冬至表明寒暑高峰的到来。谷雨意味着雨水充足,利于谷物生长。

小满是说夏熟作物颗粒开始饱满。陆游诗中的芒种象征着繁忙的夏收夏种时节。二十四节气成形于农事活动,又反哺于农事活动,两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天文制约节气在内因的酝酿之外,二十四节气还有外因的操纵。众所周知,地球的自转,产生了白天和黑夜,而它围绕太阳的公转,需要365日5时48分46秒。由于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轨道之间,始终存在着66°34′的夹角,如此一来造成阳光对地球各地造成直射和斜射的区别。正因如此,西周的天文达人用圭表测影的方法,测定了夏至和冬至的时间。

在古代,天文学家把太阳在一年中运行的轨道,叫作“黄道”。整个黄道分为360°,每隔15°列为一个节气,黄道被分成24个等份。举例而言,受夹角的影响,太阳在一年中,会南北移动。

当它出现在黄道90°和270°时,分别是夏至和冬至,达到地球南北半球昼夜时长的极值。太阳位于黄道0°和180°时,直射赤道,昼夜相等,分别是春分和秋分。太阳到了黄道120°和255°,分别是大暑和大寒。

事实上,阳光决定了生物的生长节律,这就是物候。而节气不仅表示光照的时长,也透露出光照的强度。地球大气层的厚度约有1300公里。太阳的辐射会被空气的水蒸气、尘埃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造成热量衰减。

  

所以阳光的强度和大气层的厚度有关。夏至时,阳光直射北半球,光照强度相对较高,冬至时,阳光斜射北半球,被大气层吸走大量热能,光照强度相对较低。

阳光作用于地球,受陆地和海洋的影响,热能分布不均,夏季海洋比陆地凉快,冬季陆地比海洋寒冷,空气通常从冷向热流动,成为冷暖交替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样的话,一年就有了四季,节气应运而生。太阳辐射地球引起的复杂反应,使节气的孕育更有意义。

历法推行节气完整的节气需要准确的`历法才能实践。《节气歌》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令人奇怪的是歌诀的后半段用的是现代的阳历,而不是传统的农历。

原因在于二十四节气分布在一年之中,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前一个称“节气”,后一个叫“中气”。在阳历中,一到七月,单月31日,双月30日,七月以后与之相反,唯独2月有28日或29日,这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时间一致,因此,二十四节气在阳历中相对固定。

阴历平均每月只有29.5天,一个月的“节气”和“中气”会比上个月的推迟一至两天。以此类推,逐月顺延之下,一年就推迟了11天,故此,阴历用“置闰法”弥补缺失的天数。相较阳历,阴历上的节气是算出来的。节气有了历法的助力,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

民俗烘托节气节气在民间相当接地气,加速了它的推广和普及。在农村,流传着很多和节气有关的农谚,如:“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要晴,谷雨要淋”、“立夏小满,雨水相赶”、“过了芒种,不可强种”、“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等。这些农谚和节气紧密相连,体现出节气在农耕中的指导价值。

随着现代气象学的兴起,气象部门将气象观测资料、各类预测信息和二十四节气相融合,编制农业气象历或农事活动表,把古代节气经验和现代科技手段合二为一,彼此补充,互为参照,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继续发挥作用。

节气在作用于农业之外,还演变为喜闻乐见的民俗。《礼记·月令》明言:周朝时立春要“出土牛,以送寒气”。民间“打春牛”便是源自于此。这一习俗历代沿袭,唐宋尤甚。男子“鞭春”,祈祷风调雨顺,女子“戴春”,祝愿生活美满,这一习俗展现出蓬勃的生活张力。

每年清明,是人们踏青祭祖的日子。唐朝诗人杜牧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表现了清明节气的特殊气氛。

从商周到汉初,以冬至为岁首。在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冬至是祭祖的日子,而大陆民间仍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广为人知,深入人心。节气和生活的交融,给它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24节气歌背诵3

二十四节气都有哪些习俗?

农历一年中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每个地区有不同的习俗,基本内容如下:

1、冬至:根据不同地区习俗,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吃饺子、住塔(八宝饭)、上大香、烧豆绵、烧砖瓦、拜神灶等;

2、小寒:在小寒的当天,有的地方会举行磕头大会,一般都是祭拜宗祖;

3、大寒:有的地区会举行“烧熄火”活动,以表示夏至来临;

4、立春:许多地方会有游园会活动,喊着“抬春”;

5、雨水:许多地方都会有种籽活动,以期收获丰收果实;

6、惊蛰:许多地方会有迎蛰活动,表示与春天结交;

7、春分:部分地区会举行飞鸿祭,以庆祝春的到来;

8、清明:来自农耕文化的清明节,全国各地都会有有特殊的习俗;

9、谷雨:在谷雨这一天,部分地区会有泼水节活动,以洗净灵魂;

10、立夏:有的地方会有“贴脸”活动,即使脸对准日出方向,以感受夏的来临;

11、小满:在小满节,有的地区会有“穿新衣,给孩子抛钱”的.活动;

  

12、芒种:部分地区会举行“赶芒节”,以感受夏的来临;

13、夏至:部分地区有“芒芒吃丸子的习俗”,表示朝气蓬勃;

14、小暑:有的地区会有“贴脸”活动,以感受夏日的温暖;

15、大暑:有的地方会有“迎暑活动”,表示夏季来临;

16、立秋:有的地方会有“秋收”活动,即收获收穫;

17、处暑:部分地区会有“迎处暑节”活动,以表示秋收到此结束;

18、白露:在白露这一天,有的地区会有“烧香祭神”活动;

19、秋分:在秋分这一天,部分地区会有“祭山祈雨”活动;

20、寒露:在寒露这一天,部分地区会有“凉月会”活动,酬神;

21、霜降:在霜降这一天,部分地区会有“凉月会”活动,表示秋老虎来临;

22、立冬:有的地方会有“抬冬”活动,以表明冬的到来;

23、小雪:部分地区会有“烧香祭神”活动,以祈求丰收水灾;

24、大雪:部分地区会有“过大年”活动,以庆祝冬至到来。

《24节气歌背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